农资网> 技术 >正文

黑鱼仔鱼驯养技术

发布时间:2024-12-22 00:17:20 来源:农资网 编辑:郑钦文 本文有1216个字,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

仔鱼出膜后,个体尚未发育完全。鱼苗刚出膜,全身表皮覆盖着一层色素细胞,没有鳞片,体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和油球,各种鳍条均无发育,十分娇嫩,活动不能自主,只能侧身摆摆晃动。鱼苗这一阶段主要以消耗卵黄为主,到出膜的第四天,个体发育基本完全,体长达7~7.5毫米,鳍条逐渐形成并开始向深层游动,口能张启,开始有寻食行为。第五天,体长达8毫米,卵黄囊完全消失,油球也缩小,活动更灵活,结群沿着池边巡游,开始摄食。夜间在水草边、池边、池角结群栖息。活动越来越灵活,眼球黑色素增加,在水体中能上下自由活动。总之,乌鳢苗比四大家鱼的苗嫩得多,管理难度大。乌鳢苗很易受水流、风浪等的冲击,粘在绢网上;结群吸附在水面浮悬物时很容易缺氧而大批死亡;体表无鳞片很易受伤感染水霉等;死卵、死苗很易释放出有害物质以外,还有大量油珠,使水质恶化等各方面影响。因此,在孵化器中驯养几天之后,鱼苗基本上能自由活动、正常觅食时,即可移入鱼苗培育池。驯养期的主要措施:

1.鱼苗的引食与投饲:鱼苗出膜后的第五天开始投喂小型的浮游动物(轮虫、枝角类和桡足类等)或其幼体,浮游动物个体控制在200微米以下,捕得的浮游动物通过60目网片过滤,滤后的滤液为饵料投喂。浮游动物一般在污水中捕得。在滤液中可加0.2毫克/升暂养半小时即可使用。开始驯食时按少吃多餐的原则,一般按4个小时1次,经3~4天后,改为6个小时一餐,适当增加投喂量,连投3~4天后,饲料不需要过滤,按8小时一次投喂,即每天3次。在动物饲料不足的情况下,可以添加少量蛋黄液、豆浆等作补充。蛋黄液的制取:鸡蛋或鸭蛋除去蛋清后,加一倍的水,充分搅匀即可使用。

2.及时驱散集群栖息现象:出膜后1~7天内,鱼苗有严重集群栖息现象,随着时间的推移,鱼苗个体的生长,呼吸量也随着增加,集群栖息很容易引起缺氧而伤苗。所以当出现集群栖息时,及时采用捞海、面盆等工具轻轻地搅动水体将其驱散,提高鱼苗的成活率。

3.水质管理:总的采取各种措施保持水体的清新、富氧。这一阶段主要是清除未受精卵、太阳卵和死苗,防止这些物质的腐变和释放出油珠等;清除残饵和鱼体的排泄物。水泥池采用虹吸排污,网箱不仅要虹吸,还需每天刷箱,先刷箱沉淀后虹吸排污;适时换入新水,换水时注意新水与原池的水温温差不宜超过2℃,换水量早期控制在60%~70%,2周后换水量可减少到30%~50%,若是水泥池培育,可以采用球阀控制喷水增氧和进水,通过溢水口排出。进水时要缓缓注入,水的流速不宜过快,否则鱼苗会被粘在网绢和池边上;定时增氧,增加水体溶氧,不仅供鱼苗呼吸,同时可以氧化池底有害物质,改善底部环境。保持良好的生态,促进健康生长。

4.防病措施:鱼苗阶段,由于体表没有鳞片保护,很容易感染水霉和原生动物。待鱼苗完全出膜、捞除卵膜之后,采用15毫克/升的福尔马林进行预防。日常换入的新水应先在贮水池中用15~25克/立方米的生石灰或氯制剂消毒,过后一周待药效消失后,并将水培育成嫩绿色,该水就可注入育苗池。鱼池中每隔10~15天,换放1次多菌体,控制水体微生态。

5.及时分养:经过1周的驯化培育,鱼苗长达1.2~1.5厘米,体色从头部开始转为黄棕色,机体各器官发育更完善、活动能力更强,在水体中能上下自由活动,正常捕食。随着个体发育长大、相对密度的提高、排泄物的增加、有机物的发酵,容易缺氧和水质恶变。鱼苗个体和体质差异分化增大,发病率相应增高,影响成活率,必须抓紧时间进行过筛分养,按规格大小,疏散到鱼种培育池去。

分享
1
上一篇:人参果的叶霉病 下一篇:黑鱼夏花水泥池培育技术
目录

推荐阅读

最新更新

忘记密码?

图形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