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资网> 技术 >正文

药用蜈蚣的饲养方法

发布时间:2024-12-23 15:16:10 来源:农资网 编辑:郑钦文 本文有2291个字,大约阅读时间6分钟

饲养方式

人饲养蜈蚣的主要方式有箱养法、缸养法和池养法三种。无论采用哪种方法,都必须创造蜈蚣栖息隐身的缝隙和窝穴,并且大小适中,既保证蜈蚣有活动的场所,又保证饲养人员工作管理方便。

一、箱养法

可用纤维板加1.5厘米厚的木板条钉成木箱,一般箱宽50厘米,长100厘米,高40厘米,箱口上配置一个铁纱或塑料纱箱盖,箱内贴上一层装食品用的塑料薄膜,保持内壁光滑。箱底放上5~15厘米厚的饲养土,每个木箱配20块瓦片,5片为一叠放置箱内,瓦片要洗净并吸足水分。中间保留2厘米左右的空隙,供蜈蚣栖息,箱中间不放瓦片,这里既是蜈蚣的食堂又是它晚上活动的场所。这样的木箱每平方米可养200~300条中蜈蚣,或100~150条大蜈蚣。四周的纤维板也可用乙纶平织网片取代,围成一个形似蚊帐的笼子,这种笼子比较轻便,可以重叠起来成为立体笼,节省地方。

二、缸养法

用玻璃缸或瓦缸,一般底面积为50厘米×40厘米,高约30~40厘米。太小的缸养不多,缸太大则不易搬动。缸底放一层碎沙石,面上盖一层5~15厘米饲养土,土表堆叠瓦片,瓦片高度应低于缸口10~15厘米,缸口盖上铁纱网。少量饲养时可采用缸养,但缸养通风透气差,底部易于积水,蜈蚣容易得绿僵病,所以饲养时应控制饲养密度。另外应注意控制饲养土的湿度,当湿度超过20%时则应更换干的饲养土。

三、池养法

1.地点的选择

养殖池的地点应选在向阳的坡地,要求既可以避免雨季积水,又可以避免冬季北风直吹,以保证有较温暖的小气候。

2.养殖池的一般构造

常见的养殖池为长方形,池面积的大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定。底部最好用砖砌,并用水泥和沙抹缝,砖底渗水能力强,要比水泥铺地好。池子的围墙用砖砌成后,池内砖底填充一层“生土”。在土层表面的围墙内壁,用水泥抹平后镶嵌玻璃或张贴塑料薄膜。附加表面光滑的材料,是为了有效地防止池内蜈蚣攀缘池壁而逃散。因此,在镶嵌每块玻璃或张贴薄膜的接缝时,必须精工细作,否则,蜈蚣即使不能爬上内壁的光滑面,也可以用成排的一侧步足攀住粗糙的纵行接缝逃出池外。养殖池内的“生土”,应是不含大量农家肥的土壤,这种土比较纯净,含病原微生物物少,不易引起池内污染。民间有人在池内土层里添加牛粪等肥料和一些鸡毛与鸡骨头,用以生虫,作为蜈蚣的食物。其实这样做并非是好办法,因为添加的这些东西不是蜈蚣必需的营养物,反而为微生物(如细菌和霉菌等)的孳生创造了条件,有碍于池内环境卫生,容易造成污染。蜈蚣的黑霉病就与环境污染有关。镶嵌玻璃内壁的高度需达30~40厘米。目前养殖池围墙的高度(即高出池外地面池墙的高度)有的设计为40厘米,有的设计高达75~100厘米。之所以成倍增加围墙的高度,是为了防止老鼠侵入。有的养殖池,池内围墙四周设有一个宽15~20厘米的投食圈,并在投食圈的外围开设一条宽12厘米,深1.5厘米的浅水沟,给蜈蚣提供取食饮水的地方。同时,设浅水沟也能防止蜈蚣逃跑。

3.栖息床的构筑

过去的办法只是在围墙内堆些土块,后来改用残砖碎瓦堆积在池内,作为蜈蚣的栖息床。最近才有用整砖砌成较正规的蜈蚣巢(栖息床)。这是一个较大的改进。在一个养池内构筑立式巢,可同时采用两种构造形式,一个是全卧砖式,一个是卧-立砖式,但据试验观察,蜈蚣夜间离巢外出活动的个体数量,两者总是有明显的差别,即从全卧砖巢出来的显然很多,而从卧-立砖巢出来的很少。据推测,这可能与两种巢的结构形式的利用面积不同有关。因为全卧砖巢的有效利用面积大,且平卧省力、安全,故居住者多,而卧-立砖巢有效利用面积要小得多,纵向空间只可爬行,不宜居住,是居住者少的缘故。因此,构筑立式巢时,以采用全卧砖式为宜。因旧式巢要求的成本较高,为遮阳、挡雨和防鼠等需要一些附加设施。因此,又设计了一种成本较低,不用附加其他设施的新式巢。这种新式巢的横切面呈塔形,以砖和坯为材料,在结构上采用平卧砖式,如图4-1(C)所示,外面用砖块(24厘米×12厘米×5厘米),内部用同等大小的土坯,可砌成不同大小和多层的立体巢。用砖砌成的外层不怕雨淋,狭窄的缝隙约1厘米,可供蜈蚣出入,又可防止鼠类侵入。内部用土坯不仅成本低,而且它的隔热性好。在降温季节,蜈蚣可以由外向内,或由上向下移动,聚集在巢的底部。冬季来临时,还可以用稻草等铺盖在外面。越冬时,可再在外面铺盖保温物。这种塔形巢可大可小,在户外大批养殖大一些为好。

为了降低成本,这种巢不采用玻璃装置来防止蜈蚣逃散,而用水沟方法。在用砖砌成并用水泥抹缝的底部上,再铺一层砖,不要抹缝,以便通气或通水,称它为立式巢的底座。在底座四周修筑沟渠,深约10厘米(相当两层砖的厚度),宽约12厘米。沟渠外侧和底部用水泥挂里,以便蓄水,控制水位,防止蜈蚣外逃。通常把水深控制在5厘米左右。在春季干旱时,可提高水位至7~8厘米深。水沟里的水可以流入底座的各条缝隙间,借以保持巢内有适宜的湿度。这种塔式巢的主要优点是巢内容量大,且比过去修建的养殖池经济实用,在应用中可以进一步改进。

饲养土的制作

一、饲养土的制作

人工饲养时,饲养土是蜈蚣生活不可缺少的,因为饲养土可为蜈蚣提供舒适的住所,冬天可以保温,夏天可以避暑。同时蜈蚣还可以从饲养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。蜈蚣对饲养土的适应性较强,沙土、壤土都可以,但饲养土必须疏松、肥沃和潮湿,所以用菜园土作饲养土最好,不宜用粘土作饲养土,因为粘土易于板结,蜈蚣难于入内,板结前又由于粘性大,还会粘住蜈蚣的足和口器,影响蜈蚣爬行和取食活动。先在无农药、化肥污染过的地方挖取菜园土,接着把它捣碎,并除去土中的杂质、石块、瓦片等,然后放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,杀死土中的蚂蚁、螨等昆虫及虫卵,以及病菌和霉菌,以减少蜈蚣的病虫害,晒干后备用。

二、饲养土的使用

使用饲养土时要洒水调节其湿度,含水量一般为10%~20%,在冬季和梅雨季节湿度要低,夏季的湿度要高。小蜈蚣的饲养土湿度宜稍小,而大蜈蚣则要稍大。另外,产房内的饲养土湿度也要大些。所以在饲养过程中,做到湿则少喷水,干则多喷水,每次喷水时宜做到少量多次,不宜一次喷足过量。此外,喷水时尽量不要把水喷到蜈蚣身上,尤其是正在孵卵的蜈蚣和刚出壳的小蜈蚣,以免卵受湿后易发霉而孵不出小蜈蚣,或小蜈蚣因受水的突然刺激而受凉生病死亡。饲养土的厚度视气温高低而变化,春季可铺成8厘米厚,而夏季则可减至5厘米,到了冬季气温低时又应增厚至10~15厘米.正常情况下,每年春季更换一次饲养土,平时不要经常更换,一般清除粪便后可适当添加饲养土,但具有病害的饲养土则必须更换。

分享
1
上一篇:多方探讨农药知识产权网上保护 下一篇:蝎子习性介绍
目录

推荐阅读

最新更新

忘记密码?

图形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