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资网> 技术 >正文

蚯蚓的外部形态

发布时间:2025-01-04 03:04:28 来源:农资网 编辑:郑钦文 本文有3298个字,大约阅读时间9分钟

蚯蚓的主要分类特征是外部分节,并有相应的内部分节。它们无骨骼,外被一薄而具色素的几丁质层,除前两节外,其余体节上均具有刚毛。蚯蚓的形态通常为细长的圆柱形,头尾稍尖,其长短、粗细常随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。体形最小的要属仙虫科的毛腹虫,体长仅 0 . 44 毫米,体宽 0 . 13 毫米;最大的蚯蚓是产于澳大利亚南部的澳大利亚巨蚓,其体长达 1230 毫米,体宽达 24 毫米。按体长的长短,通常可分为小中大 3 类:小型蚯蚓一般体长小于 30 毫米,体宽小于 0 . 2 毫米,刚毛为长发状,通常为水栖蚯蚓。如较低等的膘体虫科、仙女虫科和后囊蚓科的种类(如毛腹虫)。中型蚯蚓一般体长为 30 一 100 毫米,体宽 0 . 2 一 0 . 5 毫米,刚毛呈长发状,通常为水栖种类。常生活在水底泥沙或湿度较高的土壤中。如颤蚓科、带丝蚓科、单向蚓科和丝蚓科的种类。大型蚯蚓一般体长大于 100 毫米,体宽大于 0 . 5 毫米,刚毛较短,体壁肌肉发达,适于陆栖蠕动爬行,常为较高等的陆栖蚯蚓,即我们常见的蚯蚓,如链胃蚓科、舌文蚯蚓、巨蚓科、正蚓科等种类。

此外,还有少数的蚯蚓体形较为特殊,由于营寄生生活,体形短粗,体后端有一吸盘,刚毛均退化,如蛭蚓科的种类,常附着寄生于淡水的蟹虾、喇姑或某些小虾的体壁上或鳃的表面。

水栖蚯蚓体壁一般无色素。体壁不透明的常呈淡白色或灰色,或因血红蛋白存在于体壁毛细血管中而呈粉红色和微红色,如膘体虫科蛭蚓表皮细胞中有绿色和其他颜色的油粒状物质,故有不同的体色,这也常作为分类特征的依据之一。

陆栖蚯蚓具有各种体色,这与它们所栖息的环境有关。通常蚯蚓的背部、侧面呈棕红、紫、褐、绿等颜色。腹部体色较浅。蚯蚓的体色是由于体壁内有色素细胞或色素粒所致。在表皮、刚毛囊、淋巴球,黄色细胞中均有色素。蚯蚓的色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钋啉化合物的混合物。此外,蚯蚓还具有一定的变色能力,常随着栖息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。这种例子在自然界中常可发现。有的蚯蚓身体还能发荧光。如生活在南美与非洲的磷光微蚓,当受到刺激时,会发出黄绿色的荧光。这些蚯蚓为什么会发荧光,其机制尚未弄清,有的认为系蚯蚓体腔液发光所致,有的认为系荧光素酸化所致。

蚯蚓这种动物,其身体最大的特点是分成许多环状的体节,并有相应的内部分节。体节宽度不一,前部体节和生殖带区经常最宽。由节间沟分隔,内部的体腔由无数隔膜按体节在节间沟处分成各个小室。蚯蚓除前端第一节,后端一二节形状特化,无刚毛、隔膜、肾管、环带体节外形特化外,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,属于同律分节。不同的蚯蚓,体节的数目差异是很大的。例如鼻蚓属的种类,其体节可达 600多个,而膘体虫科的种类仅有 7 个体节;一般蚯蚓的体节数多在 110 一 180 个。体节的排列顺序一般用罗马数字Ⅰ、Ⅱ、Ⅲ、Ⅳ等表示,有时也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。前端的外部体节经常又被一或两条次生沟再分。体节数常是分类的特征之一,在计算体节数时要注意节间沟和体环的区别。节间沟是体节与体节之间的深沟,而体环是体节上较浅的凹环。同时要注意不要把第一节误计为两节。某些种类因体环较深,难于与节间沟区分时,可借助刚毛的排列,背孔的位置,肾管和隔膜等内部器官的排列来确定其体节数。

蚯蚓身体前端第一节即是围口节,它以后端包围着位于腹侧的口,故得此名。围口节前面有一个肉质的叶状突起,称口前叶。它无颗和齿,但富有感觉等功能。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体节,而是第一节的组成部分。口前叶具有多种类型,常因种类而异。主要有合叶、前叶、上叶、穿人叶、前上复合叶、前上叶等 6 种。蚯蚓的口位于围口节主体与口前叶相接的腹面。由于多数蚯蚓的口前叶和围口节主体有明显的沟状分界,往往误以为是节间沟。陆栖蚯蚓的围口节无眼和吻,而水栖的蚯蚓则有。围口节主体和前叶连接的方式在种间是不相同的,常用来作为分类特征。

蚯蚓具有特殊的刚毛器官,它们是附属于体壁的运动器官,主要由刚毛,刚毛囊和刚毛肌肉所组成。刚毛是坚硬的几丁质,刚毛囊内有形成细胞,当刚毛受损脱落后,可再生出新的刚毛来替代。刚毛肌肉由牵引肌、缩肌组成,它们可以交替伸缩,使刚毛伸出或缩人体壁。蚯蚓的刚毛在穴内或地面能行使支撑作用,加上体壁肌肉的伸缩,蚯蚓就能蠕动爬行。刚毛的种类和形态多种多样,常随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,一般常见的刚毛有.钩状刚毛等。刚毛的粗细和性状有时也有差异。如在雄孔和前列腺附近的交合刺,受精囊孔附近以及某些体节的交配毛,都是变态刚毛,统称为生殖刚毛。在交配时生殖刚毛用以帮助束缚其配偶身体,或刺激配偶,或有助于将精液输送到配偶的受精囊内。然而,刚毛的排列形式和数量常随不同种的蚯蚓而有差异。水栖蚯蚓的刚毛每个如体节生有 4 束,在背腹及两侧排列。每束刚毛多者几条,几十条,少者也有 1 条的。每束刚毛的种类、形态和数量,往往不同,即使同种蚯蚓不同体节,甚至同一体节背腹与两侧也常有差异。陆栖蚯蚓的刚毛排列形式,主要有对生型排列和环生型排列。在对生型排列中,各体节常有 4 对刚毛,在蚯蚓身体上排列为 8 条纵行。又可依据刚毛对的距离远近分为紧密对生(每对刚毛之间距离较小)和宽对生(刚毛之间的距离较宽);稀疏对生(刚毛间距很大),以至刚毛成对不明显;环生型排列即各体节的刚毛呈环状排列,我们常见的陆栖虹蚓多为此型排列。刚毛间距的特征常是分类学上鉴定的依据,有的用等号或大于、小于的符号来表示。如赤子爱胜绷(即北星 2号)的刚毛排列为: aa = bc = 4ab ; dd≥1/2u (体节周长)。

蚯蚓的环带即是生殖带,这是在成熟的蚯蚓身体上经常见到的一种戒指状物。陆栖蚯蚓在生殖时期,此环带特别显著。但许多水栖或半水栖蚯蚓,线蚓科种类的环带仅仅在蚓茧形成时期才出现。蚯蚓环带的位置和形状,因种类的不同也有差异。但同种蚯蚓的环带之位置基本是固定的(有时也向前或向后延伸 1 一 2 个体节)。通常以环带所占体节的首末节数来表示。一般大型蚯蚓的环带多在生殖腺所在体节上或稍后的体节上,小型的蚯蚓环带一般在生殖腺附近的体节上。蚯蚓环带的形状通常有两种,即指环形和马鞍形。环带是由蚯蚓身体前端若干体节特化而成,其腺上皮特别厚。环带背部表皮一般可分为 3 层:表层为粘液细胞,当蚯蚓交配时,粘液细胞的分泌物可形成细长的管子来束缚蚯蚓的身体;中层为大颗粒腺细胞,其分泌物形成蚓茧的膜;里层为细颗粒腺细胞,其分泌物形成蚓茧的蛋白液。所以环带是蚯蚓繁殖时的重要器官。

在蚯蚓身体的表面还有许多开孔,如背孔、头孔、肾孔、雄性生殖孔、雌性生殖孔、受精囊孔等等。这些开孔各司其功能。

背孔系陆栖蚯蚓背中线上许多节间沟中的小孔;它们与蚯蚓体腔相通,能排出体腔液,湿润蚯蚓的身体表面。尤其当蚯蚓受到强烈刺激时,体腔液能从背孔迅速排出起到保护的作用,但水栖的蚯蚓无背孔。背孔的有无和位置,特别是第一背孔的位置常是蚯蚓鉴别的特征之一。

头孔与背孔较相似,它位于口前叶和围口节主体的交界处。通常仙女虫科、线蚓科、带丝蚓科的种类具有头孔。

肾孔系肾管向外的开口,能排泄代谢的废物。陆栖蚯蚓的肾孔多位于身体侧面,而水栖纸蚓的肾孔位于背侧刚毛束的前方。

雄性生殖孔系输精管通向体外的开口,不同种的蚯蚓,其雄孔的位置和数量也不同。雌性生殖孔系输卵管通向体外的开口,因种类不同,其数量和位置也不同。受精囊孔系受精囊的开口,当蚯蚓交配时,对方的精液由此孔流人受精囊内贮存。受精囊孔的位置和数量也是鉴别种类的特征之一。有少数种类,如双胸蚓属的种类,无此受精囊孔。

蚯蚓的体壁是由角质层、表皮层、层神经组织、肌肉层和腹膜壁层构成,其表面具有刚毛器官。

表皮的最外层为角质层,之下由基底细胞、支持细胞、粘液细胞、蛋白腺细胞、感觉细胞等表皮细胞组成。

角质层很薄,为非细胞层,无色而透明,包括两层或多层,每一层都由交织的胶原纤维组成,在其下面具有数层均匀的非纤维层。角质层有许多小孔穿透。表皮是由不同种类的单层细胞所组成。这些细胞分泌物质形成角质层。腺体细胞的两手形式是粘液细胞或杯形细胞和白蛋白细胞,泌粘液于角质层表面层防止干燥,便于蚯蚓在土攘中运动。

肌肉层包括外围的环肌肉层、内侧较厚的纵肌层以及收缩性能比环肌更强的斜纹肌。它们交织有序地分布在疏松的结缔组织里。蚯蚓就是依靠这些肌肉的协同伸缩,使体壁运动以及消化道、心脏等内部器官蠕动。腹膜壁层系体壁纵肌层内侧的一薄层细胞、体壁肌肉和腹膜壁层一起构成。脏壁肌肉和腹膜脏层一起组成了脏壁层。体壁层和脏壁层所围成的空腔即真体腔。腔内充满体液,有着各种内部器官。蚯蚓的体腔被隔膜分隔成若干小室,隔膜上有由括约肌控制的小孔,体腔液可通过这些小孔,运送到相邻的体节中。折闯的肌肉、体腔和体腔液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,对于蚯蚓的运动、掘穴、取食、繁殖、避敌等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
蚯蚓的体腔液一般为乳白色具粘性的液体,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悬系着的各种细胞和颗粒。如形状不定的阿米巴细胞,即吞噬细胞,具有吞噬作用;富有液泡,圆盘形的淋巴细胞;能分泌粘液的粘液细胞以及黄色细胞等等。体腔液中还含有上述细胞的代谢产物和碳酸钙结构,还含有某些酶类、激素等,有时还有寄生的原生动物 ― 丝虫和细菌等。有些种类的蚯蚓,其体腔液还具有特殊气味,如赤子爱胜蚓具有大蒜气味。

分享
1
上一篇:肉鸽子人工孵化及哺育技术 下一篇:新鲜毛豆怎么保存
目录

推荐阅读

最新更新

忘记密码?

图形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