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资网> 农资 >正文

绿色食品粒用高粱生产技术

发布时间:2024-11-26 21:19:39 来源:农资网 编辑:郑钦文 本文有1541个字,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
高粱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,也是中国北方主要旱粮作物。由于高粱抗早、耐涝、耐盐碱、适应性强,因此高粱多种在边远的干旱、半干旱或低洼易涝地,有利于绿色食品生产。
1 产地选择
产地选择远离工矿区和公路、铁路干线,避开城市污染。产区的空气质量标准、农田灌溉水质、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各项指标符合NY/T391—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。2 播前准备
2.1 轮作倒茬
高粱对茬口反应较敏感,要避免重茬和迎茬,以减少病虫害。
2.2 精细整地
北方干旱、半干旱地区降水少,春天又常发生春旱,必须做到春墒秋保。因此,秋翻整地是重要的技术环节。秋收后结合施有机肥,立即耕翻、耙压,耕翻深度20~25cm为宜。早春化冻后,及时进行1次耙、压、耢相结合的保墒措施。如果垄种,必须在秋翻整地后进行秋起垄。
2.3 选择良种
选用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高产、优质、抗逆性好、抗病虫性强,并经过专门机构审定的品种。如辽杂10、晋杂12、四杂25、吉杂83、吉杂97等。
2.4 种子处理
播前种子处理对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至关重要。一是晒种,播前选择晴朗、温暖的天气,于上午9时以后将高粱种子摊铺在阳光充足、通风良好的地方,种子层厚度在3~5cm左右,每天翻动3~4次,晾晒2~3d。通过晾晒能增强种皮对水分和空气的渗透性,促进酶的活性,可提高种子发芽率5%以上,提早出苗1~2d。二是种子包衣,可预防高粱黑穗病和地下害虫。
3 播种
3.1 适期播种
适期播种是保证一次保全苗,争取高产丰收的重要环节。主要依据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品种特性确定。当5cm土层,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℃时作为适期播种的温度指标;土壤含水量在16%~21%,手攥成团,落地散开,即可播种,东北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。
3.2 播种技术
3.2.1播种量
根据种子子粒大小、发芽率、品种特性、土壤质地、整地质量、土壤墒情、播种时期等情况综合确定。一般667m2播量1~1.3kg。
3.2.2播种方法
北方高粱产区通常采用的耕种方法有:垄种和平种,东北地区多采用垄种,即播前在垄上开沟播种,华北和西北地区多采用平种。目前,在中国北方的许多地区采用机械播种。播种速度快、质量好,可缩短播种期。机械播种作业时,开沟、播种、覆土、镇压等项作业连续进行,利于保墒,应尽量采用机械播种。播种深度一般3~4cm,不超过5cm。土壤墒情适宜随播随镇压,土壤粘重隔天镇压。
3.2.3留苗密度
因品种特性、土壤肥力、种植形式而定,一般667m2保苗7000~8000株;植株矮、叶片窄的品种,可留10000株以上;高秆品种留6000株左右。
4 施肥
绿色食品高粱施肥应以基肥为主,追肥为辅,重施有机肥。施肥应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规定。AA级绿色食品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,A级绿色食品限制使用化学合成肥料,严禁使用硝态氮肥。基肥使用堆肥、沤肥、厩肥、绿肥(秸秆肥等有机肥,667m2施入量3~4t,结合整地全层施入;高粱进入拔节期,是高粱生长最旺盛时期,要求追施有机肥。A级绿色食品除可追施有机肥外,还可限量追施尿素或其他允许使用的化学肥料。
5 田间管理
5.1 早间苗定苗
早间苗避免幼苗互相争养分和水分,减少地力消耗,间苗应提早到2~3叶期,有利于培育壮苗;间苗过晚,苗大根多,容易伤根或拔断苗。在保全苗基础上,于4叶初期定苗,不要晚于5叶期。
5.2 中耕除草
中耕要结合除草进行,最好在幼苗期、拔节期、孕穗期进行三铲三趟;杂草少的情况下可二铲二趟。苗期铲趟可消除板结、消灭杂草,对调解土壤水分、温度状况有重要作用。拔节期中耕要求细铲深趟,结合追肥进行。
5.3 灌溉与排水
高粱是抗旱、耐涝作物,但前期干旱影响植株发育,后期干旱影响灌浆,因此如干旱严重,应及时灌水;如遇洪涝积水,应及时排水除涝。
6 病虫害防治
高粱病害虽然较多,但通过抗病育种研究,目前影响高粱产量的主要病害是高粱黑穗病。为减少这一病害发生,首先要适时晚播,当土壤温度较高时播种,种子出苗快,可减少病菌侵染机会,从而减少黑穗病发病率;其次是种子包衣,用吉农四号种衣剂包衣,既可预防黑穗病,又可防止地下害虫(蝼蛄、地老虎、蛴螬、金针虫)危害。
高粱害虫主要是粘虫和玉米螟,防治方法应按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,优先采取农艺措施、物理措施、生物防治方法。选择抗病品种、处理越冬寄主、灯光诱杀、人工捕杀、放赤眼蜂和使用生物农药等等。A级绿色食品允许限定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,可用50%辛硫磷乳油,兑水50~100倍液,喷施防治粘虫。玉米螟防治,主要采用生物和物理防治,药剂防治效果较差。
7 收获
适时收获、晾晒、脱粒可减少损失,保证丰产丰收。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末期,这时收获子粒产量最高,品质最佳,损失最少。
分享
1
上一篇:稻鸭共生技术的实施程序及技术要点 下一篇:白银香米高粱栽培技术
目录

推荐阅读

最新更新

忘记密码?

图形验证码